CAE智慧研发与智能优化我的毕生事业
2018-06-13 00:00:00
CAE技术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关键技术,可以大大缩短装备制造业产品和工程设计研发的周期,降低设计研发的成本,提高装备制造业行业应用客户的核心设计竞争力。 一个国家要有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E软件作支撑。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CAE软件十分弱小,进口软件占了95%以上的市场。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CAE软件。
在"中国制造2025"的自主技术发展大背景和大需求下,势加透博携手SmartDO共同打造CAE智慧研发及智能优化体系!SmartDO软件过去十年在台湾业界的探索实践小有成果,势加透博及SmartDO都希望把经验和解决方案推广到全国,成为行业发展赋能者,推动国内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中国制造的全球科技竞争力。
鉴于此,势加透博和SmartDO创建了“CAE优化-SmartDO”微信公众平台,不仅仅是为了宣传软件的专业化、智能化,使业内每一位工程师都能用得起用得好CAE,更是为了倡导CAE体系的自主建设,助力企业研发的专业化系统化,为国家工业强基固本。
作为公众号的开篇,SmartDO创始人陈申岳博士的这篇自述在2006年,乃致以后多年的时间里都对CAE界有着深刻影响。在征得陈博士的同意后,势加透博重新梳理了这篇自述,与CAE各界人士共勉、同行... 陈申岳博士,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于美国Honeywell Engines, Systems & Services凤凰城分部从事喷气引擎之设计及研发工作,因工作关系每天需使用各类CAE工具,分析内容涵盖全方位结构力学有限元素法分析、热传/结构力学重合分析应力、振动、变型、挫屈、非线性及接触、撞击、耐撞、掉落、动态全程分析、疲乏、破坏力学、潜变、塑性、流体力学及数值优化设计等。除精密CAE实务分析及产品除错外,亦为Honeywell开发全自动优化设计之系统程序及流程,解决了多项延宕多年之设计问题。拥有独立开发之优化核心计算程序及部份CAE分析程序。于服务Honeywell期间为该公司成功地建立以CAE从事全引擎爆裂分析技术之虚拟实验室技术,精密度足以准确预测连结螺丝是否断裂。此技术可精确预测每次耗资千万美元的全引擎爆裂测试,并于2001年获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资助主持一项撞击分析模拟的研究计划,成员包括Honeywell,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国太空总署(NASA),史丹佛大学研究中心(SRI)以及亚历桑那州立大学(ASU)。该项专案于2017年持续由各单位执行中。2002年8月获聘为Pratt & Whitney (United Technology Corporation)之Principal Engineer。2004年9月起,担任国立交通大学精密与自动化工程专班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以及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博士生共同指导教授。2005年起,创立崴昊科技并担任崴昊科技总经理。共主持超过百件CAE技术顾问案,横跨机械、航天、国防、电子、医药、核能、土木、电子、民生消费等领域。曾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机械所,台湾原子能委员会核能研究所,益盟电子及环隆电器之技术顾问。主持多项重要工程研发项目,包括:国防部军用飞行器性能优化设计、台电CWP及涡轮叶片自动优化设计系统建制等。2006年8月,发布商用设计优化软件SmartDO 。
曾担任AIAA Journal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审稿员。著有学术及技术论文三十余篇,拥有两项美国专利,一项台湾专利及一项中国大陆专利。自1995起即从事CAE实务工作至今,除航天界工作经验外,专长及经验涵盖结构,流体及热传。除了在CAE领域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广为国际专业人士熟知,在优化设计领域也有多篇革命性的论文及技术突破。 1 你如果问我何时开始走上CAE这条路,我几乎可以说是在我小学时我就决定了。那时我并不知道CAE或FEA这种东西(想当然尔)。不过我那时就对力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我曾经有一度为了很特别的理由想要从医,但是后来我还是选了这条路 (我是在台湾长大的, 大学联考时我有考上牙医,但是因为是私立的,没钱念,而且是牙医, 所以我放弃了。因为家中不准,也没有重考)。 我在大学时,只有力学最专长, 其它科目都一蹋糊涂。当时我们台湾的大学有所谓的”国父思想”,是必修,简单地说是政治课程。我不知道为什么被连当了两次,大概是我的政治脑袋有问题。总之我的大学是乱七八糟,勉强过了关。考研究所时不慎失足,没有考上。从此开始了我悲惨的命运。 我因为大学成绩太差,找不到工作,申请美国学校也都申请不到,家中又给我很大的压力,根本不给我重考研究所的机会,一定要我去赚钱。 我那时人生走到了谷底,虽然持续申请出国,但是简直可以用痛不欲生来形容。 那时间约是1990年左右, FEA跟CAE都算是很新的观念(更不用说是优化设计),即使在美国也是。当时我申请学校的读书计划上都是斩钉截铁地说,我相信力学计算跟设计都可以用计算机程序作为有系统性一般性的求解,而且我决定我要往此方向努力。 当然, 以我当时的成绩,根本不会有人理我。现在想起来, 自己也觉得有点幼稚。不过我仍持续干这样的傻事,写这样的呆计划。就当我正要放弃时,我被一家学校接受了。 这些年我才了解,我当初写的读书计划的确是有帮助的。当初那所学校知名度并不高,学校设备普通,经费也少。我入学后跟了一个老师,他专作FEA跟优化设计,都必需是自己开发程序。我进那所学校后,完完全全地洗心革面了。我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在图书馆里写程序,基本上一天的睡眠五六小时除外,我都在读论文念书跟写程序。当时台湾景气极好,所以大半的留学生都由家中支助。像我们这种要靠奖学金过活的穷耗子, 基本上是没有人要跟我们作朋友的。当时我帮老师作debug跟测试,每小时的钱比麦当劳还少。那时我已经结婚了,跟老婆常常吃了这一餐不知下一餐怎幺办。不过我总算是撑完我的硕士。 2 因为在美国穷怕了,所以我一毕业就回台湾工作。当初我就自认写程序的功力不错。 我硕士毕业已经写完了Truss, Frame, 2D FEA elasticity及Nonlinear Truss optimization的程序。我在履历表上很在乎自己这些能力(FEA, optimization),所以都写上去。你知道吗?当初竟然有公司把我叫去面试,就只是为了把我嘲弄一顿的。 我在台湾做了一年半工作,除了我自己努力去跟朋友接一下case,我的正职工作跟什么FEAoptimization都无关。我是念土木的,连结构分析的工作都没有人要给我。我每次去面试,都多多少少会遭到嘲笑。不过我知道我需要赚点钱,所以我找的是高薪的工作,即使我并不喜欢(反正我还有我喜欢的副业可做)。我没有忘记我想做什么, 在工作期间我持续地写程序,读论文。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很多钢构设计的问题, 还有AISC ASD规范的检验。那时有很多老工程师常嘲弄我, 说经验是最重要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我都告诉他们,我相信他们做的事全部可以用程序取代。 尤其是那本AISC ASD规范, 我认为应该全部用程序取代。 当然,还是不会有人理我。不过在那一段时间,我把ASD的规范整理出来,写成模块化的程序,并不停的测试。 一年半后,我受不了这样的工作了, 决定再回到原来的学校去念博士。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开发一个钢构设计分析与sizing, shaping and topology优化设计程序,而且必需用AISC ASD作检核。 当然这中间还有很多优化设计问题必需解决,在此不谈。不过最后我是写出来了(博士论文我有放在我的网站上)。 我在念博士期间更为努力。当时我老板甚至有跟我暗示过,做这样的研究可能会找不到工作,我则是告诉他,工作好找,这是纯粹兴趣。当时我常说”Ph.D. is for the fun, not for the money”。 我还记得当时正是美国的 .com经济泡沫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跑去念computer science或EE了,像我这种还在念土木结构力学的,简直就可以用神经不正常来形容。每次同学会聚会自我介绍,当我说我是念土木结构力学,就会听到一阵窃窃私语,还有很多人不客气就当场大笑了。后来因为我修的课必需横跨数学, 机械, computer graphics等等,我的成绩都比他们好很多; 再加上我老板的几门跟finite element与optimization是许多外系老师都指定会来修的,而我又是这几门课的助教, 所以渐渐地大家才对我比较客气一点(因为不是作业要抄我的,就是分数是我打的)。但是你可以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下要念完我的博士,要不就是我有超人的意志力,要不就是我脑袋有点问题了。 3 因为我进博士班之前就准备很久,所以我博士毕业得很快,也发表了不少期刊的论文,还审过AIAA的paper。毕业时我一样想找写CAE程序的工作。我觉得很奇怪的是,我是我们lab成绩最好,论文最多,写程序功力最好,有工作经验,同学老师都最为推荐的人,但是我们lab所有的人到ANSYS,到SDRC (ideas,后来被UGS收购了),到ABAQUS去工作。就只有我, 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我寄出将近两百封履历表,也包括了台湾的许多大学(当时台湾的大学, 态度不友善的颇多,这就不谈了…)。不过我却只收到美国一个面试机会。这是一家很大的航天公司,他们要作实务的CAE,经验无所谓,但是他们取的都是名校毕业的,当时我们学校并不是名校。 我到今天还是很感谢当初雇用我的经理。我傻傻地跟他说,我要开发程序,我要帮公司写优化跟CAE程序。他笑笑地对我说: “我会雇用你,是要你来作分析的,因为从你的经历,我相信你可以对我们公司的分析作出很大的影响。不过,只要你把事情作好,我不会阻止你做其它的事”。 我进了那家公司,工作就是分析,公司什么软件都有,ANSYS, PATRAN, ABAQUS, LS-DYNA,Fluent, CFX,还有很多内部开发的,我们可以自由使用,而厂商也都很小心地支持我们。当时公司内有个专写程序的部门,我一直想转过去。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我之前也没用过其它程序(我们在学校时,连CAD都是自己写的)。当初我主要的工作是用ANSYS及LS-DYNA分析整颗喷射引擎的暴裂仿真。听来很酷吧?才不是,这是很棘手而且没人要做的工作,因为所有的人都失败了,这只是公司的一个理想, 或是说,应该是一个幻想,并没有人真的认真相信可以成功的。 因为我没用过ANSYS跟LS-DYNA,所以公司还把我送到LSTC去受训一周,在那我认识了Altair跟MSC来的几个朋友。我回公司后,刚开始尝试用PATRAN作网格,但后来遭遇到一些问题。当时打给MSC, 沟通了几次他们放弃了(因为当时LS-DYNA用户不多,看来不是个好生意),我当然也放弃了。我也试过ideas,不过我对CAD实在是不行,所以也放弃。后来我翻了很多软件手册后,决定用ANSYS作网格,然后自己写程序转到LS-DYNA。当时是1998年,ANSYS还没支持LS-DYNA。 还有当时我翻了许多LS-DYNA的论文后,我决定必需所有的网格是六面体。如果你是ANSYS用户,你应该了解这有多困难,不过我都克服了。 4 1998年底到1999年,我负责预测公司几次爆裂测试的仿真预测,全部都成功,在公司造成很大的轰动。 我开始接受公司各部门及分公司来的委托工作,变成跨部门的专家。后来我开始在公司内部建立标准流程,这当然包括了我自己写的把ANSYS转成LS-DYNA的程序,还有许多ANSYS的macro,和我开发出来的标准流程。 时至此刻, 我知道时机成熟,我开始向主管及同仁大力推销优化设计的观念,并推销我自己的程序。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主管跟同事大多很受不了我,认为我在胡闹,是个怪胎。不过因为我做的工作对公司来说还算重要,我又没耽误到正事,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公司有些很奇特的文化,例如当时我竟然在公司内到处巡回演示文稿推销我的优化程序。那时除了优化程序我还写了一个mesh morphing的程序,第一版叫 ParaMesh (真巧,跟ANSYS后来的那个模块同名),第二版叫ConShape. CoNShape是比ParaMesh要先进更多的观念,基本上用2D的参数就可以设定3D的网格渐变跟参数。我当时的一些演示文稿 (2001年左右),在 www.ansys.net好象有收录,可以证明当初我的程序就能作得比现在的mesh morphing更快更好。 当时我跟公司提出一个计划,我认为建立在我的CoNShape上,可以开发出一个程序。 这个程序的作用是,只要网格一进来,就可以自动抓出所有参数,建立起参数模型,再加上我的优化程序,甚至就可以自己开始计算。不过,公司当然没有理我。为了让我安静一点,还加了不少次薪,希望我能专心作我的分析,不要再捣蛋。我拿着这些结果跟想法,也去找了不少软件公司,还不乏许多有力人士大力推荐我。不过,当然,还是没有人理我。 5 后来我找到一家更大的航天公司的工作,是主管的职位。不过令我啼笑皆非的是,他们还是看上我的分析能力。同时台湾有一家CAE代理公司找我,给我的职位是副总,工作是架构一个顾问部门,帮他们开拓业务。对我来说这算是我一直都在做的工作,而且我在想,这下子我是副总了,我总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了吧,所以我搬回台湾了。 我的部门在一年内成长了100%的业绩, 所以我又跟老板提,我愿意把我的程序捐出来, 成为公司的产品.。当初我们公司想上市,但除了顾问业没有产品。我的程序都是已经成熟了,所以我认为我是作了很大的牺牲,你知道吗?我老板根本不理我。所以加上其它不足为外人道的理由,我离开公司。 2005年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从我第一次在我的履历表上写着我想做CAE跟优化程序的开发14年后,我再也受不了说服别人了, 我开了自己的公司。 今年,2006,我推出了我生平第一个正式商业化的软件, 泛用型的优化设计软件--SmartDO。 这个程序就这样催生了14年,一个早就可以商业化的程序,这个我自己用了十几年的程序,到最后还是我自己把它生出来了。 回头想想,这真是漫长又辛酸的一条路。 人生常常是没有答案的。这几年我年纪比较长了,我虽然说不出所以然来, 但是大概可以体会出为什么。 人生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 并不是最适合的人会得到最该得的回报。有时,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得到令人错鄂的结果。 很多年轻朋友们都会问我,我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我是怎么在不可能的环境中,开辟出这样的一条路。其实,只是我比较坚持罢了。 你也想走上这条路吗? 我的忠告是…….再想一想吧………….. 6 一转眼又过了好几年。我想很多人会问我,现在在做什么,我只能说,这几年有起有伏,今年全球金融海啸,我们公司当然也不能幸免。不过最近我了解,在台湾的同业中,我们好象算是生存得还可以的。也就是,我还在不停地努力进步中,作相同的坚持。 SmartDO在台湾,很幸运地,有几家研究机构,以赞助的想法一直支助我们,使得我们得以持续发展。在大陆我们的代理商也很努力地在推广。面临来自欧美各国软件公司的强大夹击,我们可以说,至少是毫不畏惧。 如果你问我,这样意图与国际性公司抗衡的作法,最大的困难在哪?我想我可以说,是在我们自己,不是在于外来的竞争。 举例来说,不管是台湾大陆,我们都敬重洋人甚于自己。同样的产品,如果在国外挂牌再卖回来,可以卖两倍的价钱。即始消费者也知道只是转个弯回来,还是可以卖 得更贵。曾有人建议我在国外成立个空头公司再反销回来,我是个还算有常识的sales,我知道这是绝对可行的销售法,但是我没有考虑。这大概是自悲感作祟。我个人没有这种自悲感,所以不干。我宁可反应成本,给合理的价钱,而不是把皮肤涂白装成洋人。 第二,是过度自我膨胀。关起门来说,两岸技术人员,都有一群自认为掌握全球最了不起技术领先地位的人,而且这些人通常也掌握资源。在他们的眼里,除了他们自己跟他们的朋友,所有别人的产品都是无用的。这是民族性作祟。当然,也跟信息封闭与竞争机制不公平有关。 第三是消费习惯。老美的软件消费习惯比我们开放很多。在景气不好时当然大家都缩着脖子不买东西。但是在景气好时,公司或个人,都愿意用更开放的态度来对软件 付费。例如以前我在美国公司工作的经验,当公司状况不错时,对于前来游说的新软件,通常会允许我们花点钱,而目的除了吸收新的知识,还为了赞助。因为,让这些新创的公司生存,对公司跟大环境整体来说是好的。所以,我想大家都喜欢作老美的生意,因为他们虽然够狠,但不会把自己的承包商榨干。我还记得以前我上 管理课程时,公司再三告诫:”把承包商捏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自杀行为。我们最希望的是,承包商跟我们都赚大钱。” 两岸的公司跟消费者,多半以凌虐压榨自己的供货商为乐。好象供货商都死光了后,自己可以活得更快乐。 当然,最重要的,我们没钱。跟美国人比起来,我们真穷!人有钱时,花钱当然就大方。我说的,是每个人都有钱,不是大家加起比谁有钱。 第四是,老美其实比谁都排外,试试把软件卖到美国吧,小心一点,你会有吃不完的官司,而且政府会毫不遮掩地为难你。我们则喜欢欺负自己人,因为自己人好欺负。 我们穷的原因之一,就跟上面讲的四点有关。我们小气而且小心眼,所以,我们当然穷。我们穷久了,也就小气而且小心眼了。 我不是社会学或经济学的专家,我也无意碰触这些议题,只是有感而发。我想我受的挫比一般人是少很多的,不过奇怪的是,我的牢骚总比一般人多一点。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 前几天我儿子发烧。现在H1N1不是到处让人闻之色变吗?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们这是个小镇,医生医死人的传闻多过于救活人的,所以我连夜带他到新竹的大医 院去挂急诊。看诊的是个女医生,大概是刚毕业,看诊之仔细,态度之亲切,连我们都感到不好意思。在等拿药时我儿子问我,这医生怎么那么仔细,我说,刚毕业吧,不知再过个几年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变成母夜叉。沉默了一阵子,我又低头跟他说,饺子(这是他的小名),你要记得一件事,以后不管你作甚么事,不管毕业了多久,不管受到了多少打击,都不要被你周围的笨蛋打倒,丧失了你心里的热忱跟坚持。 像我这样教儿子的很少吧?我常在想我会不会把我儿子教成一个被认为是笨蛋的怪物啊? 其实,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随便问个小学生都知道﹔只是,要坚持做对的事,很难吧。 我已经41了,再有希望,都只剩一半了,但是,各位都还年轻。如果连你们都无法坚持,那,我们是真的不会有任何希望了。 7 我不太赞成,FEA不是真实物理科学的研究这种说法。 从计算机变成人类必要工具之一以后,数值方法就是一门专精的科学,而不只是应用科学。FEA的目的也是为了描述物理现象,不是为了作动画。FEA就是解析 解,只是它是离散的解析解。FEA的公式并非胡乱凑出来的,是有数学跟科学根据的。FEA跟其它科学一样,是探讨物理跟数学现象的真实科学。 事实是,我们都知道欧美日在过去五六十年间,可以在工业国防上领先我们,其中一个原因是数值方法跟工具的领先。我常跟客户说,以现在的技术,几乎没有甚么仿真不出来的,问题是你有没有那个经费。 我记得我2002年刚回台湾,就有很多实例摆在大家面前。那时很多人就说那是不可能的,一直到今天还是很多人这么坚持。可笑的是,事实已经摆在眼前,难道那 会是我用动画作出来的?还是我们是在集体梦游?但是七年过去,否认的还是一样否认。七年过去,事实是FEA对物理现象的预测,就是有其实用面,要不然 FEA不会如此快速地壮大,快速取代许多传统科技。 FEA跟其它的科学一样,是实务科学。FEA的成功与否在于应用,而非只是推导跟写程序(难道物理学又不是?未经证实的物理,只能是哲学。经实证发现错误的,就变成玄学了)。我在学校教课的时后碰到很 多资深教师的攻击,说我比较重视实作面(意思就是我理论很薄弱)。说句难听的话,我一个人写过不知道多少程序推过多少公式,而且在真实世界考验过了,谁的理论薄弱,根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主观问题,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夜郎自大,以井窥天的诱稚想法。我只是依我自己的判断,用我觉得对学生最有帮助的方法来教学生,而不是用自己最容易交差的方法来教学生。 这种问题跟争议,是永远都不会有定论的。文人相轻,古今中外皆然。读过儒林外史吗?所谓读书人,不就是那么一回事,而且,古今中外皆然。 8 时至今日,有一点我们大概都已经学到教训,就是软件的发展,不是写出来就好,也不是写得好就可以生存,而是必需要有市场与用户的支撑。软件是一种很有意思的 商业模式,打开你的授权书,你会发现你是被授与权使用,并不是买到这个软件。也就是说,只是借你用而已。所以,这是智能财产权商业化的一个极致。当智能财 产权得到这样的获利模式,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创作,而不是更多的人投入削价竞争及劳力代工。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这种良性循环的前期,必需要有大量的 成本投入,以创造消费市场的门坎。当然这种获利模式必需要有法 律 跟制度的支撑。当跨出国界,就要靠国力来恫吓。这不必我多说,自早期台湾列入301 条 款 事 件,到今日对案受到强大的压力。我想两岸都感同身受。 我在美国住过十年,因想念家乡的一切而回台,回台湾后觉得,我们真是个悲哀的民族。我们的工时较长,薪水较少,东西比较贵,生活环境又比较差。因为,我们永远都不懂得站在制高点。 软件工业的形成无它,市场而已。而且软件市场很有趣,一定必需从内需开始。一个一开始就走外销路线的软件,除非是印度的软件代工模式,否则很难生存。 现在美国的知名CAE软件,早期哪个不是靠政府的支助跟朋友客户的热情赞助。讲的更露骨一点,再烂的软件,只要有人用,就可以成长成大公司。反过来说,再 烂再小的软件,只要有可用的地方,就会有人用。 常有人跟我说,我们是不可能拼得过美国的软件公司的。我完全不赞同。现在市面上这些CAE知名软件,当初都是一两个人在车库写出来的。事实是,像CAE这种专业软件,人一多大概只会把事搞砸而已。因为这 种软件在逻辑及思路上的连贯特别需要一致,并非一般软件工程管理可以胜任。我们可以发现当CAE软件公司越来越大以后,在技术的发展上会渐形吃力,于是便 转向市场的并购与行销。当然,在商业上这是必要也是合理的,但是正因如此,所以在市场上有了可以区隔的空窗地带,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可以切入的时机。 我想我在美国学到最宝贵的经验,并不是技术和商业的细节,而是就算是只有一个人,也胆敢站出来跟全世界竞争对抗的精神。我们很多都到美国受过教育,有过相同的工作经验,打过相同的胜仗,击败过一样多的敌人。我不认为有哪一点会输给他们的。 相信自己做得到,都不见得做的到了。如果不相信自己做的到,那怎么可能做得到。 很感谢很多人给我的鼓励。这条路当然是艰辛的。我跟很多人一样,还需担心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我跟很多刚起头的公司老板也一样,要为了钱伤脑筋。我儿子明 年要上国中了,我今天晚上还为了他对我说了谎的事,大动肝火。这是题外话了,但是我想到就不禁苦笑,我常常训戒他,作人光明磊落,是多么重要的事。这样经常教训他都要说谎,那如果我跟他某个同学的老爸一样,是开酒店维生的,不知他会变成甚么样子? 我必需老实说我并不了解国内的生态。我可能是因为在美国长住过,总觉得如果要到回美国打 江山,对我来说总比到大陆更容易一些。我在美国的日子,好象也比在台湾更要一帆风顺。2002年回台湾时,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跟我在美国所糟遇的环境完全不同。这几年,我一直觉得我还在学习台湾市场的多变性。 今天我们公司虽还很很小,但在台湾CAE的几个领域,如CAE顾问与CAE优化,我敢大言不惭,我们的确是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是遥遥领先,这领先包括了技术与市场。很多人问我原因,我不敢拖大,事实上是因为很多朋友跟长辈们的大力相助。有人说,做生意不就是做人,我很赞成。没有朋友们的爱护,我是成不了气候的。 所以,我们当然也希望能把触脚伸展到大陆。别的不说,光是同文同种,我们就比美国人会有更多的优势。困难的是,我们对大陆完全是陌生的。中国之大, 之深,之远, 若没有强大的财力, 贸然行之, 会造成很大的成本负担. 老实说我本人试过好几次, 都铩羽而归。 撇开生意不谈,如果能有机会跟更多同业同好接触,我个人当然非常乐意。毕竟对我来说,这不只是糊口维生的工作,还是一件有趣的事。 2018年5月份,在势加透博举办的研讨会上,陈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CAE和优化计算经验,给大家分享了很多实际工程案例,包括转子动力学优化设计、涡轮转子强度优化、水泵叶片强度优化、叶轮减重优化等等。陈博士非常热衷于CAE及优化计算,自主开发了SmartDO优化软件,解决了很多实际工程问题,在业界广受好评。 |